子夜四时歌

作者: 唐代    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chūn gē 春歌
qín dì luó fū nǚ ,cǎi sāng lǜ shuǐ biān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sù shǒu qīng tiáo shàng ,hóng zhuāng bái rì xiān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cán jī qiè yù qù ,wǔ mǎ mò liú lián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xià gē 夏歌
jìng hú sān bǎi lǐ ,hàn dàn fā hé huā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wǔ yuè xī shī cǎi ,rén kàn ài ruò yē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huí zhōu bú dài yuè ,guī qù yuè wáng jiā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qiū gē 秋歌
zhǎng ān yī piàn yuè ,wàn hù dǎo yī shēng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qiū fēng chuī bú jìn ,zǒng shì yù guān qíng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hé rì píng hú lǔ ,liáng rén bà yuǎn zhēng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dōng gē 冬歌
míng cháo yì shǐ fā ,yī yè xù zhēng páo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sù shǒu chōu zhēn lěng ,nà kān bǎ jiǎn dāo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cái féng jì yuǎn dào ,jǐ rì dào lín táo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子夜四时歌作者: 李白

简介 诗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子夜四时歌译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1、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子夜四时歌注释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罢:结束。

1、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子夜四时歌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29-231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2
3、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338-341

相关推荐

  • 李白
  • 子夜